返回学校官网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数字赋能乡村·青春共筑家园”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赴西畴县开展民族团结主题“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

作者:   时间:2025-07-22   点击数:

2025年7月21日至28日,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数字赋能乡村·青春共筑家园”实践团,深入文山州西畴县莲花塘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主线,开展为期八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师生们把课堂搬进苗岭壮乡、把镜头对准各族群众、把青春写在边疆大地,用数字技术绘就“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共奋进”的时代画卷。

一、镜头叙事:记录产业蝶变,更聚焦团结故事

在香坪山“森林氧吧”,青年镜头不仅定格万亩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康养之美,更走进苗族、壮族、汉族群众合办的“共享庭院”民宿合作社,讲述各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旅游分红新模式;在金线莲种植基地,镜头对准哈尼族技术员与彝族农户联合攻关的“金草”致富经;在芦差冲澳洲坚果基地,苗族党员示范户与汉族种植大户“一对一”技术帮扶的场景被实时记录;在盆景艺术村,汉族盆景大师与壮族、苗族雕刻师共同创作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盆景惊艳亮相;南美白对虾智慧养殖基地里,壮族、瑶族青年并肩调试水质监测系统,“高原海鲜”背后是多民族科技协作的生动缩影。八天累计拍摄高质量短视频素材2TB。


二、直播赋能:让“深闺好物”成为“团结名片”

依托莲花塘乡新建成的多民族共融直播基地,学生主播与壮族绣娘、苗族芦笙手同台亮相,分时段开设了三场“民族团结好物”专场。直播间里,乌骨鸡、金线莲、澳洲坚果、七彩花米饭等农特产品包装统一印制“石榴籽”标识,单场直播吸引数十人次观看。

三、数字筑基:把共同体意识写进每一段影像

实践团为清莲惠农业、彩蒙诗服装等各族群众创办的8家企业拍摄“民族团结生产线”系列短视频,重点呈现汉族、彝族、傣族员工同岗竞技、互学语言的温馨画面;为地质文化村、古金厂遗址等文旅资源建立“云上民族博物馆”,将壮族铜鼓、苗族银饰、瑶族刺绣等文化符号数字化存档,打造“指尖上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同时,夜校课堂灯火通明,师生开设“拍摄—剪辑—运营”可视化课程,累计培训各族青年50余人次,现场孵化“石榴籽乡村主播”26名,留下一支“不走的民族团结宣传队”。


四、就业育人:把青春答卷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让“三下乡”真正成为学生认识基层、热爱基层、奔赴基层的“大思政课”,实践团专门设置“基层岗位体验日”。学生们轮岗担任“民族团结电商专员”“乡村文旅讲解员”“智慧农业运维员”,与当地各族青年同工同酬、同吃同住,真实体验基层工作节奏。每晚的“围炉夜谈”上,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返乡创业典型与同学们面对面,分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成长路径。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引导更多毕业生把个人“小目标”融入乡村振兴“大蓝图”,让青春在边疆、在民族团结一线绽放绚丽之花。


此次暑期民族团结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是数字经济学院学子在祖国西南边陲上的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也是一场“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就业动员课。下一步,学院将持续以“数字星火”点亮“团结灯塔”,为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智慧与职教力量。

文稿:赵蕾

校对:王依依

审核:刘亚军 曹瀚天

排版:刘晓翠

CopyRight © 2016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滇ICP备1800117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2402000124号